当前位置: 首页  科普馆  科普教育
创新科普模式 促进校地合作
发表时间 : 2024-06-04 阅读次数 :

(杨钊、薛丽丽、于振洋、孟祥周,浙江省嘉兴市同济环境研究院)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同济环境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以环境科学为基础,通过组建同济嘉兴环境科普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多样化跨学科的生态环境科普教育活动,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观,从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作为嘉兴市人民政府和同济大学共同成立的非财政补助、具备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校地合作科研机构,研究院积极创新并快速实践“三个转变”,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将重休闲娱乐的参观型科普转变为沉浸式、重启发的思考型科普

  基于日常科研工作,研究院着重打造长江环境样品库科普展示馆、环境科技博物馆、高等环境分析技术中心、科研实验湿地科普长廊、生态科普共创空间等不同环保主题场景与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探索、感知与思考。
  长江环境样品库科普展示馆,是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的主题展馆,主要呈现环境样品的回溯性研究结果,展示国家、地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显著作用,促进参与者通过环境样品处理环节的近距离感受,进一步了解环境保护治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环境科技博物馆与高等环境分析技术中心,主要展示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无机、有机、生物实验室,质谱/元素/色谱分析室,土壤制备流转中心,工程中试实验室等专业内容,让青少年在场馆参观、实验操作的实际操作体验中,学习环保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环保意识。
  科研实验湿地科普长廊,主要展示科研湿地构造原理,城市湿地的功能与作用,湿地中水生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以及价值,并在沿途安装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设施,设立了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使参与者在湿地的沉浸式体验过程中学习湿地知识、感受湿地价值、启发湿地保护意识、拓展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科普共创空间,分为重塑生活展、垃圾分类、生态循环系统、厨余垃圾堆肥四个体验区和一个工作坊活动区,通过巧妙组织,促进参与者通过自行设计、组装、制作、旧物利用、手绘等多元化的方式,用最经济实用、贴近生活的方式打造直观的生态科学体验,进行生态文明学习、体验、反思,激发生态文明意识。

将接受知识的一次性体验转变为分析研究的一系列实践

  基于师资结构、场地优势与地域特点,研究院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接访活动,同时面向社区发挥渗透辐射功能,将每一次活动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系列有计划、有反馈、有进展的科普实践方案。
  面向中小学的研学接访活动中,通过引导式的课程设计,为嘉兴本地及长三角区域中小学生开展以参加、体验、再现、表达为课程的环境研学活动。一方面,将讲授式教学与情景式教学相结合,开设了河水采集与检测分析、湿地水质探究、环境污染物诱胖效应与潜在风险评价、新型能源等主题课程,采用老师讲解、青少年亲自动手操作的方式,让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学习、思考,不仅使其对环境知识有更加深刻、科学的理解,也增强了青少年热爱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开设了湿地植物、重“塑”生活、碳达峰碳中和、垃圾分类等相关主题课程,将环境原则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帮助青少年关注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将环境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建立联系。诸多系列活动采用共学、共创的方式,让青少年在体验的过程中思考、学习、创造,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在有趣的氛围中理解负责的自然行为,增强对环境的责任感并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面向社区发挥渗透辐射功能中,研究院联动社区建立“生态环境教育社区服务站”,为社区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创造便利条件,开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发现、评价、系统培养工作。在社区中带领社区青少年开展沉浸式社区环境议题的学习,通过依次、逐级调动参与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帮助青少年重新观察社区中的自然及人文环境,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反思,启发青少年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认知。通过小组活动的分享,帮助青少年将掌握的社会文化与环境知识相结合,将内化于心的环境知识,外化于保护环境的行动,甚至促成亲环境志愿者队伍的形成与壮大,形成社区环保与宣传力量的自我造血。

将挪用式的应用型科普转变为创新型的开放环境教育

  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思考能力,开设融合环境(E)因素的E-STEAM (Environment with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 and Mathematics)训练营,以PBL (项目式学习)为基础教学方法,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关注青少年对复杂、真实环境问题的探究过程,着重帮助青少年通过团队行动对其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并开展实施项目。
  训练营目前已形成自身特色。首先,帮助青少年系统了解环境知识。课程设计以引导式提问为主,帮助青少年将“是什么?”的学习思维转变为“为什么?”的学习思维,通过提问启发青少年自发探寻答案的意愿。其次,提升青少年环境责任担当能力。上课时通过学习设计调研问卷、正确使用实验室器具、实施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开展科学的数据分析,培养青少年严谨的科学思考能力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激励青少年提出具有挑战的问题。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从将课本知识用于现实的简单应用,到对现有方法的质疑、改进,实现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在E-STEAM训练营中,研究院充分依靠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的导师团队,给予学员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导师们带领学员从寻找探索方向、查找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开展研究,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到最后每个团队产出不同的研究成果,以路演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学员们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增强了环境意识,而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并带动更多人加入践行环境保护的队伍中。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立德树人融入环境教育的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中。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中提升四个“感受”、三个“学会”、两个“促进”,培养中小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门联合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近年来,研究院积极探索并快速落地实践,不仅注重科普对象的启发性,引导科普对象开展思考和表达,促进青少年高阶思维习惯的培养,而且将死记硬背、灌输“填鸭式”、娱乐性的科普转变为推动青少年培养探索、追求事物本质等具有生态环境教育特色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景,起到了良好的教育、科普示范作用。

  嘉兴同济环境研究院,先后被评为嘉兴市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7年)、浙江省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8年)和嘉兴市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



(发表于《中华环境,2021年第12期)


Copyright 2012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