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中瑞合作水生生态毒理学国际课程圆满举行
发表时间 : 2016-05-18 阅读次数 :

  2016年5月9-16日,在中国-瑞典合作项目“长三角地区化学品污染胁迫与风险研究(CHEMSTRRESS-YRD)”及“中国-瑞典汞管理研究框架(SMaReF)”的共同支持下,长江环境样品库(YESB)骨干成员同济大学王锐老师组织了面向中瑞两国研究生的“水生生态毒理学国际课程”。该课程邀请了来自奥地利伦茨水域生态研究中心的Martin Kainz教授(LIPTOX研究团队首席)和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Anders Bignert教授作为主讲老师,围绕水生生态毒理学相关原理、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全英文授课。来自瑞典农业大学、中科院贵阳地化所、以及同济大学环科系和联合国学院的21名学生和5名老师全程参加了本次国际课程。

(一)课程教学

  5月9日,“中瑞水生生态毒理学国际课程”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明净楼109教室正式拉开了帷幕。在5月9-11日的课程中,Martin Kainz教授基于国际教材及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从“水生生态毒理学与食物网的基本原理”、“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累积/放大效应”、“脂质在有机污染物食物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沉积物中污染物的迁移及生物过程”、“污染物的排出及解毒过程”几个主题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讲解,采用交互式教学方式,不断带领大家思考和探索。王锐老师在课程中全程进行辅助教学,帮助研究背景或英文水平相对薄弱的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5月12日上午,Martin Kainz教授首先以汞污染为例,介绍了世界各国为降低水生生物中的汞污染风险而开展的不同类型的生态防治措施,随后带领大家深入讨论自己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下午,Martin Kainz教授在明净楼四楼报告厅为全院师生做了题为“Aquatic Ecotoxicology: From project ideas to final publications”的讲座,从基本的研究思路出发,到设计合理的实验和最后论文的撰写,层层剖析了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并分析了研究生在刚从事科研工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实验设计教学及野外采样

  5月13日,两位主讲老师围绕实验设计分别进行了主题讲座。Martin Kainz教授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采样过程、野外模拟系统设计等介绍了野外采样及实验中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Anders Bignert教授则从统计分析角度,展示了环境监测采样设计的重要性,分析如何选择采样数量/频率、生物取样位置等。学员们纷纷从自己的研究课题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5月14日,参与国际课程的所有师生们以及部分同济大学长江环境样品库的志愿者们一行30余人前往崇明岛进行了生态考察及采样活动。上午,王锐老师带大家实地考察了崇明湿地生态系统,了解湿地系统的水文、植被、鸟类等分布情况。下午,师生们在YESB骨干成员黄清辉老师和周轶慧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崇明东旺桥附近的小型森林地区,现场观摩并体验了长江环境样品库的生物监测计划中的鸟蛋及螺蛳样品的采集过程。

(三)团队任务—研究设计

  在本次国际课程开始第一天,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并了解研究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Martin Kainz教授和王锐老师就给学员们安排了任务,将学员们分成三组,要求每组完成一个生态毒理学相关的研究设计。在随后的几天课程中,老师们将研究设计的方法和重点穿插在每天的课程中,逐步引导大家了解和学习研究设计,而每组学员也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积极进行团队合作。5月16日,三组学员分别从研究问题、目标、假设、方法等角度进行了各自研究设计的汇报。汇报会上,师生们针对每组内容进行了长时间提问和探讨,有赞同有质疑,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老师们不断引导大家critical thinking。讨论课结束后,老师们给全程参与课程的同学们颁发了证书,以表彰和纪念大家八天以来的付出和努力。

(四)国际友谊长存

  5月16日,为期八天的国际课程落下帷幕,然而师生们结下的情谊却会永存。大家会记得课堂上的一轮轮思维碰撞,记得一起体验同济大排档的美味经历,也会记得一起去野外采样的点点滴滴。课程最后,来自音乐之都维也纳的Martin Kainz教授弹起吉他,教大家唱加拿大民谣“Where the Coho Flash Silver”,而来自中国的同学们用合唱《茉莉花》表示对老师的衷心感谢。本次活动不仅对学员们今后的科研道路将产生深刻影响,也进一步增强了中瑞在教学科研上的合作,并推动了我院跟奥地利科研机构在未来的科研合作。



Copyright 2012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